close


《等待超人》電影海報   

《等待超人》真的是一部好片,我看到哭了...

導演最廣為人知的作品是之前很紅的《不敢面對的真相》;《等待超人》是他第二部教育議題的紀錄片。
迥異於對記錄片和教育議題的刻版印象,這是影片風格頗為活潑、幽默。

片頭一開始,一個叫做Geoffrey Cananda、有著不是上流社會口音的黑人,他說他小時候好喜歡看超人漫畫,但有天媽媽跟他說「超人不是真的!」,這讓他很震驚,他的震驚不是因為發現超人像聖誕老公公那樣是虛擬人物、而是來自「那麼社會上發生壞事的時候,誰能來伸出援手?」。
 


(看得時候請記得打開註解,降會有中文字幕出現)
 

影片講述弊病叢生的美國公立教育,包括美國每年投注在監獄上的總預算如果換成教育經費,足夠提供每個美國學童私立學校的學費-從幼稚園到大學想好好上學而且還有剩。

事實上,美國的社區學校已經不是電影裡所描繪的那般適切宜人,破爛、腐敗才是公立教育的真實狀況,加上社區和家庭問題的沉重包袱,再怎麼厲害的老師進入到問題社區的問題學校,也解決不了學生和學校的問題;更甚者,有些學校的教育計畫並不能跟上時代的潮流(比爾蓋茲也現身說法了),當下的公立教育制度執行的是50年前的計劃,所生產的人力根本無法滿足高科技產業的需求,但美國境內的非專業性勞力需求又已經大不如從前。

得救的方法就是把孩子送到許多受限於經濟或者其他條件限制而無法如願的學生,最後只能靠著排隊抽籤才能進好學校..

華盛頓特區教育督導Michelle Rhee  片中有位華盛頓特區的教育執行委員大刀闊斧的裁撤不適任教師甚至校長,受到很大反彈,但她義無反顧的去執行,當她發現「十年聘書」變成學校無法擺脫問題教師、讓老師墮落的幫兇之一,她提出「放棄十年聘書、提高每日薪資」(放棄為期的十年聘書的老師可以調薪兩倍),但這樣的提案太有威脅性而遭到地區教師公會的強烈杯葛。

還有一位出身「貧民窟」的教育改革家Geoffrey Canada,他看到公立教育的沉淪,長期以來擔任Harmle Children's Zone的執行長,一個針對貧困社區提供寄宿學校和完善教育的非營利組織,但申請的人實在太多了,他們只好用抽籤的方式來決定哪些孩子可以進來;而不只是Harmle Children's Zone所在的那100個街區有這樣的狀況,在美國其他各處也有許多學童有這樣的處境...

(我就是在他們抽籤那邊落淚)

Geoffrey Canada    

這些努力為教育做點什麼的人,就是學童等待的superman...


*台灣好像沒有片商進這部影片,不過
PPS上有

台灣的網友對這部片褒貶不一,其中有位知名曾在美國公立學校任教的知名部落客把這部影片講得一無是處

儘管他分析得似乎頗有道理,包括PISA成績結果的基準不同、弊病叢生的不標準標準化測驗等等,不過我覺得他是把在教育現場受到上級的壓迫,新仇加舊恨混在一起通通丟到這部影片頭上,整片文章從醋桶裡撈出來那樣散發濃濃酸味,比數字版的酸民還酸。
影片中,我並沒感受到導演對教學現場勞苦功高的老師們有什麼批評;就如同該部落客在自己其他文章中所言,美國的教育現場就跟台灣一樣,什麼老師都有,《等待超人》也很忠實的呈現這樣的狀況,而且導演也很老實的說了:「就算把資深的優良教師派到可怕的學區去,這樣的老師還是沒辦法解決整個社區背景衍生出來的問題。」;不過從該部落客的反應可以約略看出教育學者和現場教師之間長久以來的互不信任和衝突(這在台灣也是有的)。



更重要的是,就像片名所說,大家在等待「超人」;那麼大的一個坑,真的不是少數幾個凡人可以解決。


不過我也贊成其他部落客所說,導演似乎過度強調「成績」的重要、而忽略學校教育中其他重要的環節,以及多元學習的重要性。
但是啊,那只是「基本能力」的基本要求而已,要求學生會基本的聽說讀寫很過分嗎?

雖然我讀的是藝術學院,但是我了解到什麼叫做「知識就是力量」,光有技術、光有點子還沒辦法拼湊出好作品,好作品需要透過深刻的觀照和思考才能沉澱出來,而觀照和思考能力需要透過教育的力量,透過理性思考對大腦的訓練才能擁有;而且沒經過思考、沒有目標地空喊解放是件很可怕的事情,相信我,我經歷過;我想導演片中提到「成績」這件事情,其實他要求的不多,真的,就是基本能力而已(當然這樣的基本能力標準設定也是很有討論空間)。


但是社會又很現實又很殘忍,當學生離開學校、進入社會以後,老闆會看著他的履歷和成績單說:「嗯,你出身不好的學區,所以儘管你的分數比較不好,這也是情有可原,好,基於同情、基於社會正義,我錄用你!」?並不會。

再者,多元教育並不是反智教育,均衡發展的社會不意味著要把要走學術研究這條苦路的人都廢掉(我不想像李家同教授那樣用「菁英人才」、「菁英教育」的字眼來敘述這群努力要往明星學校、高等教育路線發展的人),社會還是需要律師、醫師這類高專業人才,不是嗎?

但是看來美國公立教育的走向非常詭異-聽說讀寫算能力比較低落的學生拉不上來、又無法提供好的幫助給可以繼續往上發展挑戰自我極限的學生;本人待過那種學生不知道自己在幹麻、老師也無能為力的求學環境,深深知道這種局面有多可怕、可以毀掉多少人的前途,而且是發生在大學、甚至是師培班(讀過這種學校就知道什麼叫做「求學要靠自己努力」)。

個人看完這部影片的心情滿恐慌,明年即將上路的12年國教,會不會也演變成這樣的局面?
中下階層的子弟要靠教育翻身,是不是會比以往難上許多?


會有這樣的憂慮是片中的教育問題我們都有:

譬如學校礙於法令限制無法解聘不適任教師 、教育資源有限僧多粥少,學校所執行的教育計畫是幾十年前擬定、以致於無法給予學生適當發展也無法提供社會所需人才。

而我們國家目前的教育改革計畫,教育部長說是「長期以來的規劃」,那這樣的規劃有與時俱進嗎?是否把現代經濟產業的轉型和未來可能的發展評估都包含進去?

雖然說美國和台灣的社會背景差很多,我們還沒有那麼嚴重的黑幫、暴力問題,但是從十幾年前開始教改以來,貧富差距對教育成果的影響已經很明顯了,對於這點,我們的官員和專家有沒有什麼辦法解決?

如果將來社會治安惡化,越來越多人曲解「解放」、「多元」真正意涵,造成社會的反智傾向、甚至嚴重影響校園(這已經發生了,不是嗎?),我們的官員和專家有備案嗎?

此外,綜觀幾十年來美國的教育改革,無非是具有實驗主義思想色彩的開放派和精粹主義文化主義這些偏向理性主義且被歸類成保守派兩派之間的互相纏鬥,學者的意氣之爭造成國家社會還有學生無法彌補的損害;雖然影片中沒明說,不過我總隱約的聽到一個聲音在吶喊:「你們那些一天到晚喊解放的臭嬉皮,知不知道後代子孫的教育被你們害得多慘?」(可能我有幻聽)

很擔心我們國內產自於從美國高等學府的學者專家也會走上這樣的道路,把教育改革扭曲成意識型態的鬥爭。

看完以後我只想跟未來的學生說:「好好念書,改革、開放,那是金字塔頂端人物的遊戲;教育是你翻身唯一的機會。」
(當然並非要每個人都去走學術路線,學有專精的各領域技術人員也是很重要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